作者:嘉義長庚 骨科部 郭亮增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郭亮增醫師關於止血帶用於關節鏡 ACL 重建手術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刊登!
前情提要:在多方嘗試之後,reviewer 給了 major revision 的決定,不管怎樣的 revision,只要給了機會,就不能放過,我可是上過課的啊!
Revision letter 都準備好了
根據上課校長講的,馬上把 revision letter 的範本拿出來。(是的,範本都做好了,就是一直沒機會用!)把 reviewer 的疑問跟建議,一點一點逐一回覆。在回覆的過程中,學到兩件事情:
- 同樣一件事換句話說,感覺就差很多。
文章是比較在關節鏡前十字韌帶置換使用止血帶與否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止血帶,反而會增加出血約 100 cc,其餘結果兩組沒有差別。
在第一版的文章結論中,我們一直強調使用止血帶反而會增加出血。但後來 reviewer 建議應該改成:不使用止血帶,沒有明顯的壞處或併發症產生。這樣看來截然不同的兩段結論,其實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但換句話之後,臨床意義更大,文章的實用性就更高了。
- 他問問題,你就回他更多問題。
在回覆問題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跟 reviewer 意見不一。研究中,我們設定的 primary outcome 是病人術後疼痛的程度,但由於每篇文章提供的資料不一,並沒有辦法做 meta-analysis,只能就各篇文章結果做 summary。但 reviewer 不太滿意,認為這樣的結果,並沒有提供新的證據,不能做為 primary outcome,所以要求我們把 primary outcome 換掉。
遇到困難就盡力解決
在 systematic review 中,要判斷一項指標能否作為 primary outcome,主要是從臨床重要性來決定;並不是用能否做 meta-analysis 來決定。但既然 reviewer 這樣說,又不能跟他起衝突,只能試著解決這件事。有以下兩個方向可以試著解決:
a. 依其要求換指標:但是跟團隊討論後,發現其他能做 meta-analysis 的指標,其實臨床意義都不大,換了指標對研究意義的討論並無幫助。
b. 找新資料:既然他的論點是沒有 meta-analysis,那就想辦法做 meta-analysis。重新檢視資料後,再加上找了一些參考文獻,發現真的有辦法把文章中的資料萃取出來。於是我們決定針對新指標,多做了兩個森林圖。原本做完有點擔心,這樣回覆 reviewer,更改文章的幅度蠻大的。一來怕 reviewer 誤會,懷疑我們處理資料的誠實度;二來更怕 reviewer 看不懂。
但最後還是選用 b 方法作為第一次的 revision,而且為了避免激怒 reviewer,這一部分的措辭都特別客氣。
還經歷換 reviewer……
從第一次 revision 後,又過了快兩個月才回覆。從文章變動的程度,這樣的時間是可以預期的。從期刊系統中,可以發現甚至多了兩位新 reviewer,猜想應該是原來的 reviewer 真的看不懂,所以 editor 又另外找了兩位來看。
(橙編按:我的經驗是,看不懂的 reviewer 通常為了掩飾自己的困窘,會選擇 reject。這種又找兩位的,往往是 editor 知道你們做得不錯,於是引進外部勢力想給你們過。畢竟 editor 直接給過的話,太不尊重 reviewer,如果四個 reviewer 有三個同意,那 editor 就達成目的,並維持住中立姿態。總之,editor 才是真正最有權力但卻最低調的魔手!XD)
這次的回應相當 benign,是 minor revision。看到這樣的回應,心裡大概知道離接受的日子不遠了。果然文章之後就很順利地被接受了。
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態度
有了校長上課的加持,在回覆 reviewer 的過程其實還蠻享受的,只要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態度,自然能水到渠成。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