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
心境轉變,所以共鳴不同。
天氣晴朗的週日,本應是忙碌工作後,犒賞自己的愉快偷閒時光;然而現實中,我卻反常的起個大早,破曉就搭乘高鐵向北,來到台大集思。
新思惟精心設計的課程,早已有口皆碑,每次總會有不同的啟發,然而聽著兩位 SCI 數十篇的前輩再次在面前開講,這次卻有不同的共鳴。
也許真是的心境轉換?以往聽著許多台上講者的分享,總覺得:「哇,講得好棒!我也要跟他一樣,再好好努力一下!」但是這樣的心情和熱情火苗總在回到工作崗位後消失的無影無蹤,反反覆覆,別人早已走得老遠,我卻還是原地踏步,想說把師長交付的工作做好、刀開好就好。
危機,究竟是不是轉機呢?
但是今年初,由於種種變化,本來穩定的臨床生活,面臨最大的危機(可能也是最大的轉機?),我才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樣的累積,才會不分醫院、國界的跟著自己?
當然不會是那無聊的評鑑文書,也不會是八股的病歷記載,而我小小腦袋裡能想到的,只有過往照顧過的病人的經驗,以及累積起來的小小臨床心得;但是仔細一想,這些臨床心得和發想,要不太過零碎,不然就是欠缺嚴謹的論述。
「要怎麼讓大家看到,並且相信我們的經驗呢?」總以為聽老闆的話,把資料像投國內學會弄弄,湊滿字數投出就能被接受,但仔細研讀國際主流期刊的文章內容後,開始嘗試按照格式書寫草稿,發現不是標題難下、摘要難寫、圖片對不齊,就是實驗論述不夠嚴謹,結論、討論不知怎麼寫!
「怎麼這麼難搞…真是有夠煩人的。」說真的在臨床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後要面對研究這樣困難的事情,常常心裡想的是,乾脆放棄好了,反正科內很多人沒發論文也是活的好好的。
每每卡關,都想到新思惟進修一下。
種種內在外在障礙,讓自己又再次停滯不前的時候,剛好一個朋友在我推坑下,報名這次的工作坊(無誤)「要不要再來上一次課呢?」其實這問題在心裡問了自己好幾次,畢竟學費真的不便宜。
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再來一次,給自己再一次的刺激!接下來,很熟練地上網手滑 報名這次課程,本以為是溫故知新,複習實用技能,卻意外聽到深深打入自己心坎內的一段話。
(以下不按課程順序,按講者的姓氏順序 (其實也才兩個) 撰寫)
昭慶學長,將自己在論文寫作從零開始,這段嘔心瀝血卻一無所成的起步撞牆期,毫不避諱地攤在我們面前:關於他歷經兩年廢寢忘食的時光,對老婆講了自己人生 impact factor 最高的話後,SCI 論文數還是抱蛋那種矛盾又複雜心情,實在讓我感同身受。
而後更不藏私地將自己一路跌跌撞撞(呃,好像沒有,應該只有起步不順?),走到目前超過 80 篇 SCI 文章的種種寫作訣竅和心得領悟,大方和我們分享,最後更以自己一路走向國際的收穫改變作結。
起飛前的助力
蔡校長,以自己豐富的投稿 / 製圖 / 審稿經驗(以及放射科龜毛的製圖性格?),帶我們迅速熟習 SCI 等級論文製圖的要素,並藉由滿滿兩小時(但還是不夠用)的實作時間,讓我們快速上手製圖技能,這也就是最近 XDite 所說:學習一項技能的最好方式就是—先做了(模仿)再說,不要問為什麼!
而後以自己豐富經歷,剖析面對各種 reviewer / editor 意見時,對方字裡行間到底想講些什麼,我們要怎樣回應,最有可能將審稿的時間縮短 / 退稿變成接受(無誤);字字珠璣,有憑有據地告訴我們國際學術圈到底是怎樣運作,我們又要怎麼要邁向國際。這搞不好也是我們學術生涯跌跌撞撞,準備起飛的這刻,最重要的助力吧?
台灣的臨床醫師,有獨特的臨床困境,不像歐美有豐厚充沛的資源,就像台灣在世界上,是個資源有限的海島國家。如何利用弱者的思維,和強者 / 強國進行目標的博弈,而非力量的博弈(出自羅輯思維 192),藉以取得自己在學術 / 國際舞台的一席之地,我想這才是敲開成功的關鍵。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