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音樂治療」作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輔助治療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BMC Psychiatry 刊登!
「音樂治療」在精神科治療史上由來已久,目前許多療養機構在為病人安排的職能復健活動中,會有音樂治療的安排,小從音樂聆聽或是卡拉 OK 演唱,大到團體音樂演奏。音樂活動也是病友們最愛的活動之一,甚至病友還會為了參加音樂治療而暫停其他休閒娛樂!
事實上,音樂治療除了受到病友們廣大的迴響與喜愛,從臨床工作者的角度出發,音樂治療確實帶給工作人員莫大的好處。除了可以偷閒之外 提高和病友之間的醫病關係 (rapport),甚至還能改善病友的症狀,臨床上的好處多多!
想要了解音樂治療的具體作法
但是音樂治療到底能帶給臨床工作者多大的幫助?以及什麼類型或型式的音樂治療能幫助這些個案?這些問題讓許多職能師非常好奇:「我們究竟要花多少精力在音樂治療上才能達到療效?」
目前已經有國外專業人士,幫我們整理目前音樂治療對思覺失調症患者(舊稱:精神分裂症)的療效。在 2011 年的這篇文章中,作者發現音樂治療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負性症狀(例如:思想貧乏、社交退縮、言語缺少),與情感症狀(例如:憂鬱)相當有效,但對於正性症狀(例如:幻覺和妄想)效果有限。
當臨床與理論出現矛盾時……
然而在臨床工作者眼中,其實還不足,因為我們發現,適當的音樂療法似乎還能改善患者的正性症狀。當臨床發現與理論證據出現矛盾時,臨床醫師就會開始感到困惑:「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嗎?」
從已知的發現中找出新思維
這個念頭出現時,做為一個吃飽太閒的 研究者就會開始找資料,看看是否有其他資料能夠佐證我們臨床正在做的事情,但是當不久前 (2011) 有前人已發表過,而且還明確告訴我:「你在想的事情證據不足,別做夢了!」
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我需要的是嶄新思惟,一個突破現代窠臼的全新思惟!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到新思惟課堂中老師提到,當你的研究已經有前人發表,這時我們就要找出新把戲,玩出新花樣,並且在 introduction 和 discussion 中明確的點出,你和前人有什麼不同,你提出了什麼新的觀點,新的思惟!這些東西才會讓 reviewer「願意」花時間看你的文章!
只要肯做,努力都會有意義。
因此在這篇文章裡面,我借用老師的金口名言,在 introduction 和 discussion 中用很長的篇幅,詳細描述本文和前人文章的重大差別。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音樂療法對於正性症狀也有效!而且音樂療法不論是長期的、短期的、密集的、稀疏的通通都有效,就像星爺的名言:「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音樂療法也是:「只要有做,通通都會有效」。這個發現帶給臨床工作者很大的意義,只要我肯做,效果都會出來,不需要一套很長或很密集的療程!
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也給我一個啟示:「只要肯寫 / 做,任何主題都有機會發表出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