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料收集到主題發想,對資淺或資深研究者都很有幫助的一堂課!

 

作者:來新思惟課後三十多篇發表的主治醫師

 

 

CLIP_20250420_0131

 

 

2018、2019 年期間,我陸續上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與《統合分析工作坊》,時隔多年,2025 年再來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仍是獲益良多,深感不虛此行。

 

自第一次參加新思惟以來,已經過六年,我一共發表了 28 篇 original retrospective study / review article / meta-analysis,以及 13 篇 case report / case series / image,雖然我對寫作已經不再會感到害怕,也對於自己熟悉的領域的雜誌有所理解,並了解在我的專業領域裡雜誌的品味跟編輯喜好,甚至也開始被一些小雜誌邀請作為 reviewer,但是我仍然從兩位講師的分享學到很多!

 

 

起飛之後如何穩定飛行也是重要課題

 

吳昭慶醫師提到他目前有約兩百篇以上的著作,也是雜誌的 editor 成員,但是在發表數達六十篇之前,研究經費或研究助理依然是申請不易。這個經驗告訴我,要在學術上起飛,跟飛到平流層該如何持續的向前飛,飛的平穩、飛的遠,還是需要慢慢累積一定實力,才會被被專業領域的其他學者看見。

 

吳醫師也根據自己寫作兩百篇的經驗,萃取了如何找題目的訣竅,分別是 indication / intervention / evaluation / complication,我想,將這四點牢記在心裡,相信在臨床上遇到病人的時候,可以更敏銳地找到未來研究的主題。

 

 

在有限的環境下將資源最大化

 

黃志生醫師的分享也帶給了我一些啟發,例如建立自己的病人資料庫很耗時、很辛苦,因此當一個資料庫建立完成之後,要物盡其用盡量地去探索,能夠在能夠從這個資料庫壓榨出越多的 paper 越好,也可以在合理的情況下,適度的把一個大型的研究拆分,能夠投出更多的文章。

 

如何在一個小小的池子(非醫學中心)裡,當一條比較一大尾的魚(裡面少數能夠做臨床研究的人)、如何利用自己在臨床工作以外的時間來做臨床研究,而不用去特別的跑去念博士班,以及當主治醫師後越來越忙碌,也開始需要指導 fellow 與住院醫師,在時間的分配上越來棘手,透過黃醫師分享自己是如何安排每週的研究時間,我也有了想法。

 

 

好上手的統計軟體與統計教學助益甚大!

 

MedCalc 是一個出圖簡單的統計軟體,我自己使用這個軟體已經超過六年,如果遇到不知道要跑哪一種統計,或是在統計上卡關,通常這時候我就會 Google 或 ChatGPT,或是搜尋 YouTube 上手把手的教學影片。如果還有無法解決的問題,便先整理起來,在新思惟提供的 Office hour 時段詢問,蔡校長都會給予指導。

 

我在研究上也會使用另外一種名為 jamovi 的軟體,這是一款免費版的 SPSS,針對一些 study 不需要做圖、只要跑 p value 的情況,我就會用 jamovi;另外我待的醫院有 GraphPad,我也會用來做圖,雖然 GraphPad 能做出比 Medcalc 更精緻的圖,但我並沒有很熟悉這個軟體,每次使用都需要 YouTube 影片教學慢慢操作。

 

整體而言,我認為《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是一堂無論初學者或已有發表經驗的人來上還是能夠學到新東西的課程!另外,我自己對於 ROC curve 和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的做圖也再溫習了一遍,希望以後新思惟能夠開更多有關 MedCalc 做圖上的進階應用,或是針對 AI 操作的應用就更好了。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50420 (日) 第二十六梯次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